企业号航母为何在太平洋战场上成为打不死的存在

发布时间:2023-12-22    来源:网络

2016年3月5日,美国海军正在为一艘命名为“华盛顿”号的核潜艇举行下水仪式。按照传统将执行“掷瓶礼”,所谓“掷瓶礼”,相传是如果在大海上遇难,船员们会将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塞进酒瓶中,封口后抛入大海,靠自制漂流瓶向亲近的人传达消息。大概是为了制止这种看不到结果的行为,也是祝愿出海平安,于是在船只首航前便举行“掷瓶礼”祈求一切顺利。

为了仪式能够漂亮完成,美国海军官兵特地找来了一瓶名贵的香槟酒当这个“倒霉”的瓶,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分钱一分货,没有昂贵的不是,这瓶酒被砸下去之后居然毫发无损,这可从未出现过。最后,一个莽撞的士兵使足了力气,将香槟酒瓶砸碎,算是仪式的一个小插曲吧。

在美国众多自主制造和欢送下水的船只中,却有一艘与这个香槟瓶一样耐久的战舰,它也许不是战绩最辉煌的,却是整个人类海战史上的不沉神话,在战争中被击中的次数累计足够它沉上10多次,却最终依旧挺到了战争结束而大难不死。创造如此神迹的原因,不在于指挥官的智慧,而在于一群无名英雄,他们用自己过硬的本领多次急救了这艘“破船”,让它载入了史册。这群工程师共用一个称呼:“C&R Div”。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尚未散尽,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就开始着手建设一个他们看着顺眼的新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众多的细节亟待他们好好划算一下。作为发战争财的奸商国家,美国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深刻地领悟到了强军才能做大事的道理,从此开始探求一条确保美利坚拥有世界最强战力的发展之路。航空母舰的设计与实验就是重要一环。1920年代后期,美国海军第一艘专用航母突击者号下水了,这艘航母虽然排水量不大,个头也一般,但胜在收纳达人的技术上,甲板上可以足足停90架飞机。在专家的纸上演算下,突击者号航母实际操控下的各项数据成为了重要参考,众多专家们都希望能够找出真正适合美利坚的航母是啥样的。这时,本国的外交官们出的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成为了航母最难以逾越的坎。

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五国在华盛顿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除了我们在教科书里已经知道的美国欲通过条约拥有世界最强海军实力以及制霸太平洋的目的外,条约的签署还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仗越来越大,船就越来越贵,这么多战舰确实养不起,还是大家携手限制一下海军力量,别在和平年代让海军拖垮了国家的经济。可这对富得流油的美国来说,根本不叫事,可条约确实也给当时的美国航母的建造出了一个难题。

条约规定,美国的航母参考大英,总吨位不得超过13.5万吨,排水量不得超过27000吨。也就是说,航母可以建造,但是尤其要算准了吨位。可是对美国人来说,条约签订时他们已经有两艘航母了,就是在1922年,两艘战列舰被改装成了航母,它们都是美国的列克星顿级航空母舰。由于“发力过猛”,这两艘航母的吨位就占去了66000吨,将近一半,可这对保护美国本土两侧的前院大西洋、后院太平洋来说远远不够,因此美国要用剩下的6万多吨位造航母,着实需要好好算算,是造小一点的四艘好,还是大一点的三艘更好。

1933年2月24日,“突击者”号航母在时任总统胡佛的夫人主持的“掷瓶礼”后成功下水。这艘吨位仅有列克星顿级一半吨位的航母的建成一波三折,它的吨位也证实了美国人最后选择的不仅是建造小一些的航母,而且还要尽全力节省成本,小巧玲珑,能使就成。事实证明,“突击者”号航母的表现正如当时美国危机下拉胯的经济一般,游起来立刻就发现不好使了。例如比较重的鱼雷轰炸机在狭窄的跑道上必须借助风力才能起飞,没有风就直接跟鲨鱼亲嘴了。所有的乘员都反映在这艘航母上服役一定要小心甲板上的呕吐物,因为航母即便随波逐流,也能比别的船只更将人颠得七荤八素。如此不好使,也是“突击者”号航母的好命,下水后它就被派至大西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被拆,它也未经历一次战斗,哪怕是最激烈的1943、1944年,它也乖乖地在后方训练海军士兵。美国海军部相信:这样颠簸的航母上都能如履平地,训练出的一定是最优秀的士兵。

“突击者”号航母的实际表现,证明了小型航母无法在战场上独当一面,建造更大规格的航母必须提上日程。在这道“几加几等于69000吨”的数学题面前,海军部交出了造“两大一小”的法案。1931年,海军部用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命名了“两大”,它们的排水量将在20000吨左右,长770尺、宽80.3尺,120000轴马力,最高航速32.5节,可搭载90架舰载机。大航母的好处,是在实现上述技术指标的同时,还可以安装更多的防空炮火,可谓攻防一体。美利坚相信,这样的航母一定会成为大洋上的大杀器,塑造出真正的海洋霸权。

可是两年过去了,约克城级航母的建造事业还处于草稿阶段,原因很简单:地主家此时真没余粮(美元)了。事情的转机很快就来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打出的一套政策组合拳,给了海军部一个契机。海军的老爷们心想:如果我们借助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东风,再配合以工代赈的机会给工人们在造船厂找一份工作,这样钱和人都不用我们出啊,这大好事哪儿找去?在罗斯福的支持下,国会最终给航母计划提供了两亿三千八百万美元的拨款,有了余粮的地主果然豪气,这比当年双方扯皮时的金额还多了八千万美元,这笔钱不仅能够建造“两大”,那一艘“小”也可以提上日程。

1934年开始,“两大一小”先后开始建造。1934年5月21日,CV-5“约克城”号航母开始动工;同年7月6日,CV-6“企业号”航母进入动工阶段;1936年4月1日,CV-7“黄蜂号”航母在造船厂进入流水线。这三艘航空母舰日后都参加了太平洋战争,“约克城”号是第一个牺牲的。1942年6月6日在从珍珠港驶向中途岛的过程中遭遇日本海军潜艇伊168号,潜艇的见面礼鱼雷在“约克城”号“手”中爆炸,于第二天沉没。“黄蜂”号随后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同年9月15日瓜岛海战中,日本海军伊-19号潜艇送了它三颗鱼雷,失去行动能力,最后被己方驱逐舰发射的鱼雷送去了海底。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企业”号与自己的同期同学一样,都游弋在太平洋上,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太平洋海战,为何能够活到退役呢?就是因为它拥有一支堪称奇迹的维修工程师团队——C&R Div,让我们看看这个团队如何创造出了奇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珍珠港发动了无耻偷袭,停在海港中的几乎所有战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布雷舰、扫雷舰、炮艇、鱼雷艇、补给舰、鱼雷和飞机被毁。当时“企业”号领衔的第8特混编队已经在向威克岛运飞机的返航路上,按照计划日本偷袭的飞机应该能在海港中看到它。但是在回来路上遇到了大风大浪,“企业”号不得不绕路而行,耽误了预定计划。正因为这次“迟到”,以及日本突然发动的进攻,彻底激怒了“企业”号在内的第8特混编队司令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这位暴躁老哥从此言必说“杀光日本鬼子”,这种直抒胸臆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每个编队乘员。

美国的反击,正是从“企业”号开始的。1942年1月的最后一天,哈尔西指挥两个航母编队对马绍尔群岛发动进攻,在对日本主要的防御基地沃基特岛的战斗中,美国显然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意志,两个航母舰队计有共92架飞机毁伤,在击毁两艘小船和一些聊胜无于的路上目标前,只能叫做小有收获。但关键是,在这次战斗中“企业”号第一次遇到了危险:一架日军飞机径直向航母飞来,最后成功给了“企业”号一个“熊抱”,这是这场战斗中“企业”号唯一的伤痕,在C&R Div团队的操作下,伤痕很快就修好了。2月和3月,“企业”号继续参加了空袭威克岛、马尔库斯岛等作战行动。等待这艘舰船和C&R Div团队的,是真正的挑战。

中途岛海战后,日本海军上下似乎进入了一种魔怔的状态,程度上近乎病态的根源,还是在于珍珠港偷袭中并没有将美国的航空母舰一一击沉。中途岛海战中虽然拿下了大哥“约克城”号,但这也是日本海军唯一的“收获”,二弟“企业”号在几乎打光了舰载机的情况下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才撤退。到了瓜岛之战时,从山本五十六到南云忠一,都将“企业”号视作通缉令上下一个目标。1942年8月24日12时,南云忠一发现了自己的老对手,命令航空队发起进攻。由于美国人之前正在进攻瓜岛的亨德森机场,以及也发现了日本舰队后发动了空中袭击飞机尚未返回,双方兑子开始。仅有14架轰炸机和52架战斗机立刻起飞,美日两国飞机像头顶的苍蝇一样乱飞。

美国飞行员自然知道,日本人的目标不是他们这些“小鸟”,而是他们的“鸟巢”——“企业”号。此战,日军尽遣精锐,14时第一轮轰炸开始,日军飞机以超高的命中率打穿了“企业”号三层甲板,舰船腹部燃起大火,信号台被炸飞,动力系统失灵,就连舰身都倾斜了,112名船员葬身鱼腹。只剩一丝血,而且很快第二波空袭即将袭来,C&R Div团队展现出了高超的修复技术,他们在如此众多的症状中找到最关键一环:他们迅速地修复了航母的动力,几乎与受伤前无异,成功地让航母在第二波空袭来临前逃离的战场,留下日军飞机原地纳闷敌人的凭空消失。至于航母腹部的大火,是被突然降临的大雨给浇灭了。

两个月后,1942年10月26日,圣克鲁斯群岛海域上,南云忠一又一次从情报中确认了对手又是“企业”号。战斗开始后,双方又开始了“兑子”行为,派飞机空袭对方的战舰。“企业”号显然是打出了经验,将自己藏在一片云下,成功地躲过了日军第一波空袭,但同行的“大黄蜂”号航母就惨了,被日军当做唯一靶子使劲儿输出,最终一架日军轰炸机投弹完毕后直撞航母甲板,自爆引发了“大黄蜂”号武器库中弹,动弹不得,成为了固定靶,被榨干了吸引火力这一最后价值。

当日军第二波空袭来临时,“企业”号的境况可谓“拨云见日”,头顶的云彩突然跑了,让自己暴露在了轰炸机下,炸弹将“企业”号的甲板从平原炸成了山区,但二哥“企业”号已经是战场上仅剩的能停飞机的航母了,这时C&R Div团队再次改变了局势,他们用惊人的效率修复了甲板,让日军第三波空袭来临时又搞丢了目标,气的南云忠一直骂人。由于战况紧急,“企业”号来不及返回珍珠港修理,C&R Div团队决定边走边修。

在日本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看来,“企业”号这种大鱼是不能轻易放掉的。太平洋战场打到现在,从航母力量对比上,日本依旧拥有着巨大优势。而对坐镇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而言,“企业”号在中途岛胜利到如今已经是手头能战的仅剩航母,身上虽然带着伤,但依旧不能下火线。1942年11月,日军魔怔地进攻着瓜岛的亨德森机场,而在亨德森机场附近的美国海军已经没有“健康”的驱逐舰了,轻巡洋舰海伦娜号舰长吉尔伯特·胡佛上校已经是舰队军阶最高的人了,可以说美国海军已经几乎无力帮助守住亨德森机场了,全舰队上下都认为撤退是上上之策。

与此同时,日本舰队打到现在,只损失了一艘轻巡洋舰,可令人惊讶的是,日本人也与美国人有同样的想法。日军的总司令阿部弘毅中将是海军中的“日子人”,此时手中无航母的他炮舰情节也是整个日军中最重的。打到现在虽然颇有斩获,但阿部弘毅自己的旗舰比睿号由于舰桥过于明显,在战斗中也受了一点点小伤,信号塔、指挥塔和一座炮塔都被打残,阿部自己也收了伤。虽然战事未已,但阿部弘毅已经不敢让自己的部队再受损失,为帝国保存实力,此时掉头回家是好选择。

11月13日,美日双方“默契”地先后掉头,更“默契”地同时将无法航行的战舰留在原地对射,给岸上的交战双方透个信:俺们还在打,你们加油!在返回途中,比睿号上的船员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上方第一次出现了飞机——从哪儿来的呢?这些轰炸机,来自边走边修路过此处的“企业”号,他们停在远离战场的地方,派出了几乎全部剩余的舰载机,给了比睿号一次偷袭,最终击沉了比睿号,气的山本五十六回头就撤了阿部弘毅的职,让他去训练新兵了。

“企业”号回到了珍珠港进行修理,但最让乘员们高兴的是,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终于赶上了趟,众多新建造的航空母舰的到来大大增强了美国的海军战力,“企业”号的装甲与甲板都得到了强化,焕然一新,从1943年到1944年,它与其他的航母在所罗门群岛等地给予美军空中支持,凭借赫赫战功1943年获得了总统特别嘉奖,成为了第一艘获此嘉奖的美军航母。作为航母一员的C&R Div团队,也即将迎来下一个属于这群小伙子们的高光时刻。进入1944年,小鬼子海军已经江河日下,舰载机的飞行员们已经多是新手了,工厂也完全跟不上美国人制造飞机的速度,占领区的资源也在反法西斯各国的截胡中大打折扣地供应着前线所需。为了让天皇住的安稳,日本海军充分发挥了实践精神,在实战中找到了一条致胜之路。1944年美国即将重返菲律宾诸岛,驻菲律宾的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大西泷治郎魔怔地想到了当年吹垮元朝大军的“神风”,成立了以二零一航空队为基础的神风特工队,对美军战舰采用自杀战术。

只可惜这种新式战术对美国人而言精神攻击效果更好,实际作战中并没有实质性地击沉大西泷治郎想象地那么多的美军舰船。实际上,美国海军在菲律宾战役中损失最大的第三舰队,是因为在菲律宾以东海域遇到了台风,导致3艘驱逐舰沉没、4艘航母受伤,146架舰载机报废,以及700余名士兵坠海身亡。

1944年3月,“企业”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美军击沉日本3艘航母、426架飞机;1944年10月“企业”号参加了莱特湾战役。1945年4月冲绳战役中,“企业”号受了最后一回伤:4月11日它遇到了神风敢死队,虽然在之前菲律宾也遇到过,但上次逃过一劫的幸运这次没有降临,一架日军轰炸机精准命中了甲板前部的升降机。在C&R Div团队看来这皮肉伤不是啥问题,“企业”号再次神速恢复了。一个月后,又一架神风敢死队的轰炸机向“企业”号投下炸弹,直接炸穿了六层甲板,随后又送上了自杀袭击,再次毁掉了修好的升降机。在C&R Div团队的努力下,航母很快又被修复好,但是此时美军前线已不缺这一艘航母,因此安排“企业”号撤往本土进行全面修复。从此,“企业”号离开了太平洋战场。

美国本土的航母修复效率,显然不及C&R Div团队,从5月份受伤回到本土,到8月份战争结束,“企业”号也没有完全修复。也许在美国海军心目中,“企业”号已经垂垂老矣,因此就不太受重视,几乎进入了“半退休”的生活。美国人给它最后的荣耀,就是参与了日本的受降仪式。欧洲战场结束后,“企业”号作为魔毯行动的一部分,将美军从大西洋另一侧运回了本土,完成了它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次任务。

1946年1月18日,在二战中获得了最多国家荣誉的“企业”号功成,计划于1947年退役。作为“约克城”级的最后元老,许多美国人都呼吁将其保留,送到博物馆里供后人参观。作为金钱驱动的最臭名昭著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表示:“看钱办事”。最终,人们没能按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企业”号便被美国政府作为废品出售了。

而C&R Div团队不能被历史遗忘,是他们确保了这艘战舰的功勋卓著,保证了“企业”号成为太平洋战场每一次关键战役的参与者、见证者。工程师团队的此项成就,绝对堪称神迹。 


【加入收藏】 收藏数: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